2025年4月7日 15点29分 清明
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;杜牧的这首诗写出了清明时节的春雨,就像丝线一样飘着下的,以前对于清明的记忆,无非是上了年纪的人会制作节日食物,我们那边叫做“清明粄”,使用面粉加上艾草搓揉,制成的小团子,再用树叶包着,吃在嘴里是一种艾草的味道;
祭祖
今年我们没有清明的时候拜祭,去年刚立的新坟,风俗是要提前祭拜,不然就要等到60年以后了,关于这些风俗,我么年轻的一辈遵循便是,没什么好说的,但说到祭祖,好些年没有祭拜过了,直到去年的某一天,说起来有很多的风俗习惯是被我们长辈给忽略掉的,例如关于祭祖这件事,对于祭祖我一直抱着的观念是无法理解,为什么会对一个石碑产生感情,为什么有的人不远万里也要回到故乡对着一堆黄土烧纸,冒着小雨踩着泥泞的路,不管边上的草丛把裤腿打湿,直到今年,我恍然大悟,这一切啊,就是土里的那个人,是自己的亲人,那个碑也是我们立的,他在我们小的时候尚无能力自理时给我们洗澡,穿衣,喂饭,终于在他最后临终时分,我们重复着他对我们小时候的照顾,帮他穿衣,洗澡,喂饭,这在某种意义上形成了一个闭环。你养我小,我养你老,养老送终在这一刻具象化了,有些人会对亲人的遗体感到恐惧,害怕,这也是正常的,但不论多么的恐惧,这个仪式也是必须要做,不能让其他人代劳,否则会不孝。据说清明的“水”可以沟通阴阳,在某种意义上是让故去的人通过雨水回到阳间,接收着亲人的供品,还有思念,香烛冥宝。虽然不知道这边烧,亲人在那边能不能收得到,看着烟雾缭绕的火堆,还有来时路,人这辈子就这短短几十年罢了。
传承
清明是传承文化的一个节气,很多的节日以前是觉得自己过不上,例如没有孩子的时候的父亲节,母亲节,没有孩子更不知道儿童节,时过境迁,许多的称呼也渐渐变了,孩子出来了,妈妈就成了奶奶,爸爸就成了爷爷,弟弟就成了叔叔,而我也成了他的爸爸。他的这一代,能否继续传承这种文化,持续下去呢,等他再大点的时候,祭祖可以带上他一起,继续的疑问,等他某天长大了,也会有了自己的见解。
最后编辑时间为: April 7th , 2025 at 04:18 pm
本文由 我不叫魏嘉兴,请叫我阿春 创作,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 4.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
可自由转载、引用,但需署名作者且注明文章出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