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人的自传

2017年4月10日08:40:36

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

这句诗词我们大多数人只记得前两句,后面的两句却想不起来,然而后两句:“借问酒家何处有,牧童遥指杏花村”,这首诗的后半句才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。

艾粄

作为一个客家人,清明节的最大愿望就是吃一个“清明粄”,这种使用糯米粉和艾草全株混合做成的粉团团,叫做艾粄,由于是在清明节吃,就叫“清明粄”,很小的时候,特别爱吃这个,那是奶奶的绝佳手艺绝活,吃起来甜甜腻腻的,好吃粘牙又让人回味无穷,很难想象小时候的那些故事,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的烙印在心,久久挥之不去,而这一项绝活我却担心失传了,奶奶也给我许多外号,“粄笼”、“粄卒”,超级爱吃粄的名号,而我也乐此不疲的继续做着一个“粄笼”,因为慢慢的长大,开始对这些传统小吃逐渐不待见,也便没有那么多的想法,但是一个不待见艾粄的人却担心这种传统的消失,也是一种不可思议的事。
但是昨天帮着妈妈做这种小吃才知道许多的传统之所以会成为传统,在这个渊源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不被磨灭,也是有其道理的。下面我就讲讲这项传统小吃是怎么做出来的。
步骤很简单,首先是将艾草挑出来,剔除掉一些杂草,杂质,据说这些艾草是母亲大人一点点的在老家的田地里采回来的,好的艾草,放在锅里煮,放一些碱粉,据说放碱粉为了让艾煮的更烂些,水开之后,慢慢的搅拌,把艾草给煮烂。差不多出锅的时候,用一个菜篮子装着,把水倒掉,这时候的艾已经煮的比较烂了,但是作为艾粄的材料还差一点点睛之笔,那便是米粉搅拌,据说使用的不是面粉,是糯米粉,把沥出水份的艾草放在砧板上,用刀剁碎,边剁边加粉,慢慢的剁,这个时候我使用了两把菜刀,左右两只手同时开工,效率自然不在话下,伴随着笃笃笃的剁馅的声音,妈妈端进来一盘早已做好的馅料,这种馅料使用了白糖,花生碎,芝麻碎。香味妙不可言,这种馅料装进艾粄里面,吃起来非常的好吃,妈妈又准备了一些片糖,加了一点水放入片糖,在电磁炉里面加热,融化成糖水。
而我依旧慢慢的剁着艾叶,不时加入粉,妈妈说差不多了,便将这些和了粉的艾草放入脸盆,搓圆,踩扁,搓圆再踩扁,依次反复,据说这样可以让艾粄吃起来更有嚼劲。搓的七七八八了,就叫我把片糖煮的糖水端进来,缓缓地浇在上面。
随后把一个蒸锅洗净,放入适量的水,开始蒸艾粄了,在这之前我还想了一个妙法可以让锅不粘,也就是妈妈一开始想剪衣服,作为蒸笼的垫底,我看到那么费事,就直接用锡箔纸来代替,家里上次买了一些锡箔纸用来蒸牛蹄的,于是我开始在一片片锡箔纸上面涂食用油,然后把它们用刀一片片的裁开,适当的大小适合防止粘在锅里的蒸板上。

艾粄

发表新评论